红学研究尤须注意其中的公历(据《儒略
历》修订的《格列历》即今之公历)和农
历(《崇祯历书》或称《西洋新法历书》
《新法历书》《新法算书》》之间的互换
对举,以及天干地支和谐音等,这对理解
文本内蕴十分重要。
宝玉披的“雀金裘”同宝琴披的“凫靥裘
”是一对两件,宝玉披了“雀金裘”出来
让鸳鸯看,鸳鸯即成双成对之意。因此,
除了“凫靥裘”是借喻罗文藻的服饰性道
具外,“雀金裘”则是借喻徐光启的服饰
性道具。“雀金裘”也叫“乌云豹”,
“乌云豹”的“乌云”二字即晴雯判词画
面上“满纸乌云浊雾”的“乌云”。之所
以叫“乌云豹”,是因为“乌云”的“云
”字和“雀”字组成一个喻指,《徐光启
传》说:
“光启幼矫挚,饶英分。尝雪中蹑城雉,
疾驰,纵远跳。读书龙华寺,飞陡塔顶,
呋顶盘中,与鹳争处,俯而嘻。”
徐光启在龙华寺读书时喜登塔顶,“与雀
争处,俯而喜。” “雀金裘”的“雀”
即“与雀争处”的“雀”,雀飞云端,因
此“雀金裘”也叫“乌云豹”。
第七十七回宝玉看望晴雯,晴雯嫂子多姑
娘改名灯姑娘,灯即光,指康熙历狱的始
作蛹者扬光先的光,是将历法改革贯穿始
终的历史连叙。
徐光启是明末清初历法改革和传教工作的
先驱,奠基人,第十八回元春省亲题大观
楼对联: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上联就嵌入了徐光启的名和字。徐光启名
光启,字子先,“天地启宏慈”的“启”
即徐光启的启,也是开启的启,“赤子”
的“子”即子先之子。徐光启号玄扈,玄
有天、地之义,“玄,天也。”(《释言
》)“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
以心腹为玄。”(《太玄•玄告》)
“天地”即从玄字化出。扈有广、大之义
,“以储与扈冶。(“扈冶”,广大)”
(《淮南子•要略》)“尔母扈扈尔。
(“扈扈”,广而大)”(《礼记•檀弓
》)
这里的扈即“宏慈”的“宏”,宏大、广
大之意。“天地”嵌入徐光启的号玄扈,
“赤子”嵌入徐光启的字子先之子。“赤
子”的“子”不单巧妙的嵌入子先之子,
更主要的是“赤子”二字还在形容天下稚
童的同时,也巧妙的借指徐光启的独子徐
骥,因为“顾恩思义”的“顾”嵌入了徐
骥的妻子顾氏的顾,顾氏是上海首富顾昌
祚(“顾半城”)之女,“顾恩思义”即
以晚辈的口吻叙述,这里借徐骥和顾氏的
晚辈身份表达对先辈事功的追忆和感恩,
这样既“不失应制”,顾及元妃省亲称颂
君恩的文本叙述,也兼及到文本内蕴隐喻
的深层意蕴。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是说
徐光启等先辈开启了从老到幼都能普遍受
惠的天高地厚般广大的慈爱,所以至今都
受到老幼百姓的感恩和拥戴。这个“慈”
即指徐光启辈在天文历法改革和农田水利
等方面的事功,使老幼百姓人人受益。
徐光启墓碑上的对联说“治历明农百世师
经天纬地”,概括了徐光启一生的功绩。
“治历”指历法改革,徐光启是《崇祯历
书》的总编,他不但要同守旧势力斗争,
争取朝廷对修历的重视,还亲自修撰,
“校勘试验”,张溥在《农政全书》的序
中说他:
“扫室端坐,下笔不休,一榻无椎……冬
不炉,夏不扇……推算纬度,昧爽细书,
迄夜半乃罢。”
《崇祯历书》虽因历史原因未能颁行,但
清初颁行的《西洋新法历书》(也叫《新
法算书》)就是根据《崇祯历书》稍事修
改整理而成,只不过换了个名字。
而“明农”则是指徐光启在农耕水利等方
面的研究和贡献,其在农学方面的著述就
有好几部,像《农政全书》、《农遗杂疏
》、《农书草稿》(即《北耕录》)、
《甘薯疏》、《泰西水法》等,其中尤以
《农政全书》堪称代表,收录编撰古代和
当时有关农事的众多文献,涉及农本、田
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
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共十二
门类,既“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
是一部切近实际的农科类书。
《甘薯疏》则作重甘薯的推广和种植,甘
薯的适应性强,南北皆宜,对缓解荒年饥
灾作用尤丰。历法改革和农耕水利影响深
远,惠及万民,因此徐光启墓碑对联说徐
光启的“治历明农”是“经天纬地”的不
朽功勋,无论老幼都能身感。
由前述所知,上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
头同感戴”的意思其实主要是对徐光启的
缅怀和感念。
上联感念徐光启对国家的贡献,下联则是
说的宗教信仰。
徐光启和罗文藻都是基督教徒,而他们的
事业追求和人生轨迹都同基督教有着密切
的关系,因此,小说中是将徐光启和罗文
藻同基督教放在一起联叙的。如第五十三
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两府人等进宫
朝贺回来至宁府祭祖,就是以宝琴的视角
描述祭祀,而宝琴的原型即宝钗口中的
“外国美人”,她象征的是基督教。宝琴
的琴是指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均进呈《圣
经》、耶稣受难十字架、圣母像、自鸣钟
、《万国图志》、钢琴等之事。
祭宗祠前黑山庄庄头乌进孝给荣府送年货
,贾珍问乌进孝路上走了几日,乌进孝回
说“一个月零两日”。这个具体到“日”
的时间叙述是一个特指,即公元一六0一
年一月一日至二月二日,因为一六0一年
的二月二日正是除夕,也即宁荣两府“除
夕祭宗祠”的这天。之所以这样计算时日
,是因为利玛窦是在公历一六0一年一月
(二十四日)进入北京的,“一个月”是
指一六0一年的一月份,“零两日”是指
二月二日,即二月刚开始的头两日,就是
乌进孝所说的“一个月零两日”,这天正
是年三十除夕。这里借庄头进年货带叙利
玛窦进京以叙述基督教。利玛窦进京的时
间不过是对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一个暗喻性
符号,主要起提示文本内蕴所叙述的历史
事件的作用,如以宝琴的到来概述传教士
在整个中国的活动,它实际上包括之后的
汤若望和南怀仁时期,本回已是第五十三
回,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夕,之后的
搜检大观园则是康熙历狱和雍、乾朝禁教
的合叙。
了解了文本内蕴中的基督教叙述,对小说
中两大场景━━元妃省亲与贾府过年━━
的对联中都嵌入徐光启和罗文藻则不会感
到突兀。
在“贾氏宗祠”的对联中,分别嵌入了徐
光启和罗文藻二人。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上联中的“保”字是徐光启的教名保禄的
保,下联中的“蒸尝”二字指罗文藻,化
自明代朱鼎《玉镜台记•成婚》中的台词
:
“于以采藻,于以采苹,
克谨蒸尝之荐。”
罗文藻字汝鼎,这里以朱鼎的鼎借指汝鼎
的鼎,以第一句“于以采藻”的“藻”借
喻罗文藻。湘云的叔叔之所以叫史鼎,即
因罗文藻的字汝鼎的缘故。抱厦及正殿前
的两副对联也分别嵌入了徐、罗二人,
“勋业有光昭日月”的“光”即徐光启的
光;
“已后儿孙承福德,
至今黎庶念荣宁”
上句的“福”和下句的“宁”则嵌入了罗
文藻所在教区的地名福宁。
理清了上联中徐光启和罗文藻二人事功中
同基督教的关联,现在再来看下联中的宗
教叙述。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中的
“旷典”除了表象中的皇恩浩荡之外,主
要是指《圣经》。《圣经》分为《新约》
和《旧约》两部分,其中《旧约》的叙述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00━1800年,
《新约》则在耶稣诞生后的公元记年
(四福书即完成于公元60年━100年之
间),
因此对联中将《旧约》和《新约》按公元
纪年前后分为“古今”。之所以将《圣经
》称为“旷典”,主要是《圣经》的世界
性,“旷”即广、大之意,“九州万国”
的“九州”指中国,“万国”则是世界的
泛称。康熙颂赞耶稣的诗说:
妙道玄玄何处寻,在兹帝监意森森。
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自古昭昭临下士,由来赫赫显人心。
而今基督恩光照,我也潸潸泪满襟。
诗中“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正是“垂旷典”(《圣经》)以匡正世
道人心的旷久盛事。“启福音”的“启”
也是“启宏慈”的“启”。
至此,定位了全书中关于晴雯叙述的宗教
性质,以及晴雯造型的两大原型基础(徐
光启和罗雯藻),现在再来看晴雯的判词
画面将晴雯归于墨家的喻义。
“墨突不黔”形容墨子的热心救世,这里
用来借喻传教士对中华文明的特殊奉献,
是他们给中国带来的西方文明,包括人文
思想和科学技术,才给明、清之际因战争
频仍民生艰窘文字狱遍布的灰暗的中国历
史增添了几抹亮色,但他们却遭受了与其
奉献极不对称的悲凄结局。
小说在第五十三回祭宗祠的额对中对传教
士们的功德有肯定性描写:
“星辉辅弥(横联):
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横联的“辅弥”是辅佐的意思,指徐光启
汤若望等重臣辅佐皇帝的经国大业,之所
以用“星辉”二字,除了以星辰比喻重臣
外,主要因为汤若望等在钦天监的工作是
以天文测算和历法修订为主,因此上联用
了“昭日月”作定位性补充说明━━日、
月、星是天文测算和历法修订的主要研究
对象。“昭”除了定义科学家们的“勋业
”有如“日月”般光耀中华外,也有为科
学家们洗清诬陷冤屈平反昭雪之意,因为
科学家们的天文测算和历法修订都是建立
在对天体运动自然规律的精确计算和科学
理论基础之上的,是经得住科学检验的,
因此,“昭”字不但说明科学家们在天文
测算和历法修订工作中的光明磊落,也包
括平反昭雪之意,特别是康熙历狱中被冤
杀的中国科学家如李祖白、宋可成、宋发
、朱光显、刘有泰等,在汤若望南怀仁等
已改判无罪的情况下,他们仍被判处极刑
,这在法理和人道上都是说不过去的。下
联“功名无间及儿孙”主要突显的是“无
间”二字,“无间”不能单作祖先功名传
给子孙后代永不间断解。“无间”的“间
”主要是间隔之意,“无间”即没有间隔
、阻隔之意,因为来华的传教士一般都是
单身,没有子女,但他们带来的科学文明
并不因朝廷的禁教而被泯灭,虽然他们没
有子女在中国,但他们的功业惠及整个中
华,无论男女老幼官宦百姓都广承恩惠。
如在天文测算中引进的数学、几何、望远
镜、天文仪器以及阳历(格列历)对阴历
(农历)的历法修订等,既促进了我国的
科技进步,也使我们对时间和空间有了更
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如用拉丁拼音字母记
录汉字读音的创造更易于中西文化间的交
流,并奠定了我国汉字拚音普及化的基础
,对文化的普及影响深远,甚至对今天方
便使用电脑及电脑的大众化都可说功不可
没。其它如钟表、油画、珐琅彩的引进等
等,每一样都可说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尤
其在人文思想如西方哲学、宗教、社会伦
理等方面的交流,拓宽了我们的视界,知
道了在汉文化以外的另一种优秀文化和生
存方式。因此另一联才说“已后儿孙承福
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第五十二回宝琴的诗即表达了这层意思: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前两句说传教士们从明朝转入清朝,“朱
楼梦”的“朱楼”指家天下的朱姓王朝明
朝,“水国吟”的“水国”则指满清王朝
,因为满和清都是水部,故曰“水国”。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则是说的满
清的老家在辽宁的地理位置━━因辽宁沈
阳的南面是渤海和黄海,形似半岛,故云
“岛云蒸大海”;而沈阳东北面近有吉林
哈达林,远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丛山峻
岭,故云“岚气接丛林”。由汉及清,从
明朝到清朝,虽有王权的更迭,但满汉两
族仍在一个国家,因此诗中说“月本无今
古,情缘自浅深。”朗月之辉,并不因时
间、地域、种族、文化的不同而有失偏颇
,一样的情撒天宇,普天同照。“情缘”
的“情”谐大秦景教的秦,借喻天主教,
是说传教士们并没因满汉之分而有失偏重
,在天文测算和历法修订中一样的尽心尽
力。传教士虽然在种族、肤色、文化上与
我们不同,但他们的博爱与墨家的兼爱一
样,有着广博的普世价值,在此意义上,
传教士和墨家是可以相通互喻的。
而末句“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则套
用了几个典故来重现那段历史和传教士在
中国的遭遇。
“汉南”一词出自北周庾信的《枯树赋》
桓温之言: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枯树赋》是庾信借“枯树”的荣枯结合
自身的遭遇及梁朝的灭亡,悲叹人生惟艰
人生多难以及亡国之痛来借喻专制形态对
人才的摧残。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据《世说新语》:
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
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
以堪?
桓温经过的金城即兰州,金城之名出自
《汉书•蒯通传》:
“边地之城,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
池,不可攻也。”
成语“固若金汤”即本此。梁武帝末,庾
信曾为建康令,建康即南京,建安十三年
诸葛亮出使江东时对孙权说:
秣陵地形,钟山龙蟠,
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孙吴遂修石头城定都南京。南京作为南明
小朝廷的偏安之隅,同时也是传教士在中
国的教会驻地,因为天主教第一任中国主
教罗文藻即长驻南京巡视全国教务。宝玉
挨打,贾母说“立刻回南京去!”原因即
此。
建康失陷后,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到了陕西
长安━━西安,而李自成就是在西安建立
了大顺王朝,文中“建章三月火”的“建
章”就是汉武帝在西安修建的宫殿名,因
此,小说引用《枯树赋》既是为了将这些
历史巧合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重现明末清初
那段多事之秋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了表达
中西文明交往的曲折与坎坷。
《枯树赋》的“枯树”即枯木,黛玉判词
画面上“画着两株枯木”,“两株枯木”
就是两根枯木,是喻指钉死耶稣的十字架
,是苦难的象征。
我在拙文〈黛玉之谜〉中有详论可参阅。
由《枯树赋》的“汉南”一词很自然的让
人联想到庾信的另一篇名赋《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中的“城崩杞妇之泣,竹
染湘妃之泪”就引用了孟姜女哭长城及娥
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典故,第七十六回妙玉
中秋联句说“箫增嫠妇泣”就是化用苏轼
的〈前赤璧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午幽壑
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前赤璧赋〉说的是三国时曹操与孙、刘
联军的赤壁之战,“箫增嫠妇泣”即以此
借喻明、清、李自成农民军三方的逐鹿中
原,造成黎民百姓因遭受战火蹂躏而颠沛
流离、民生凋敝的悲惨命运。
宝琴的谜诗“赤壁沉埋水不流”,即以赤
壁之战的惨烈借指张献忠的屠川以及满清
制造教难和文字狱的专制残暴。
《哀江南赋》说“嗟有道而无凤,叹非时
而有麟。”是说梁武帝乃有道之君,但他
身处乱世而无祥瑞之凤,由此也可以触类
旁通,联想到黛玉的潇湘馆名曰“有凤来
仪”,但她的命运却那么悲凉。“叹非时
而有麟”,“非时”,生不逢时,麟是瑞
兽,贤人的象征(湘云的金麒麟即有此意
),庾信哀叹自己命运多艰生不逢时,用
来借喻传教士在中国的遭遇应该说还是很
恰当的。因此,曹雪芹引用《枯树赋》,
主要是因为庾信的个人遭遇和其作品采用
的大量历史、典故等可以用以借喻现实,
并借以向读者传达小说想要表达的真实意
图的缘故。
康熙朝的康熙历狱和雍、乾朝的禁教以及
康、雍、乾的文字狱,对中国知识分子是
一个噩梦,是权力对公义良知的亵渎和绞
杀,专制暴力虽然剥夺了人们表达不满的
自由,却无法彻底扼杀人们隐匿在胸中的
追究和遣责,包括隐晦的文字叙述。下面
侧重讲一下“芙蓉诔”。
在“芙蓉诔”中有大量反映作者情感指向
的或明或暗的遣责和指斥,如:“孰料鸠
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瓷施妒其臭,
茝兰竟被芟鉏!”“箝诐奴之口,讨岂从
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等等。而
“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
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则以隐晦的笔触讽刺强梁者雍正不得好死
。“仙云既散,芳趾难寻”即“湘江水逝
楚云飞”之意,是说汤若望之死及传教士
被逐回澳门。“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
”是个典故,用《十洲记》聚窟洲的传说
借指禁教。
传说汉武帝初定天下,有“西胡月支国王
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
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又献猛兽一
头,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似狸,而色黄
。”胡使献此二物者,因“知中国时有好
道之君,我王固将贱百家而贵道儒,薄金
玉而厚灵物也。”这两种“灵物”一是神
香,二是神兽,“神香起夭残之死疾,猛
兽却百邪之魅鬼。”“于是帝使使者令猛
兽发声,试听之。使者乃指兽,命唤一声
。兽舐唇良久,忽叫,如天大雷霹雳。
……良久乃止。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
不能自止。”结果“帝忌之,因以此兽付
上林苑,令虎食之。”
把神兽拿去喂老虎。
汉武帝怀恨使者语言有犯皇威,“欲收
之”,要抓捕问罪月支国使者,但第二天
月支国使者和神兽都不知所踪。后来长安
城内有几百人患病,且大多数都死了,
“帝试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
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于是信知
其神物也。乃更秘录余香,后一旦又失之
,检函,封印如故,无复香也。帝愈懊
恨,恨不礼待于使者。益贵方朔之遗语,
自愧求李君之不勤,惭卫叔卿于阶庭矣。
明年,帝崩于五柞宫。已亡月支国人神鸟
山震檀却死香也。向使厚待使者,帝崩之
时,何缘不得灵香之用耶?自合命殒矣。
”末句说汉武帝若善待月支国使者,病重
时怎会没有灵药救命呢?是他自作自受啊
!这里的意思很明显,是讽刺雍正的禁教
违背天理神意,他的死也像汉武帝没有
“厚待使者”那样,是自掘坟墓。雍正因
食道教铅丹而死,死时还不满五十五岁。
“芙蓉诔”中的“却死之香”即月支国神
鸟山的却死香,又名震檀香。震檀香的檀
即檀云之檀,也即第二十三回宝玉即事诗
<夏夜即事>“室霭檀云品御香”中的“檀
云”,“御香”就是说的“震檀香”,
“室霭”的“霭”谐碍,整句说关在皇宫
里的狭隘和偏见阻碍了视野和胸襟,品味
不出脱俗超凡的世间奇香。“室霭檀云品
御香”可与“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
参照对看。龙是皇帝的象征,“龙飞”即
说皇帝死,“梳”谐输,输入,贡品,
“化”,失去,丢失,“梳化龙飞”,贡
品(震檀香,却死香,御香)丢失,皇帝
死去。黛玉谜诗“煎心日日复年年”中的
“煎心”即取“反魂树……伐其木根心,
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之意。宝
玉诔文“枫露之茗”的“枫”即“反魂树
”,《十洲记》说:“洲上有大山,形似
人鸟之象,因名之为神鸟山。山多大树,
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
魂树。”因“反魂树”“与枫木相类”,
因此取名“枫露茶”,也就是反(返)魂
香,寓“起卿沉痼”之意。第八回李奶奶
吃了宝玉的“枫露茶”,宝玉大为光火,
令读者纳闷宝玉何至于为了一杯茶便要回
贾母将李奶奶撵出贾府,即此之故。第二
十二回黛玉谜诗“更香”其实就是“震檀
香”,这是黛玉专有的标志,庚辰本另页
批注“暂记宝钗制谜云”是被做了手脚,
我在拙文〈黛玉之谜〉中有论及,此不赘
述。
(未完待续)
A清泉 草于
二0一二年十月四日
二0一三年七月十日
定稿于 重庆市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