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之谜
2025-04-28 11:15:32
  • 0
  • 0
  • 0

红学研究尤须注意其中的公历(据《儒略

历》修订的《格列历》即今之公历)和农

历(《崇祯历书》或称《西洋新法历书》

《新法历书》《新法算书》》)之间的互换

对举,以及天干地支和谐音等,这对理解

文本内蕴十分重要。

有读者置疑在曹雪芹时代曹雪芹不可能知

道公历并将公历用于小说中的时间叙述,

对此,我在本书中有大量论述证明,曹雪

芹在小说中关于时间的叙述确实采用了公

历与农历交互换算的艺术表现方式,读者

可自己辨识。

要弄清香菱的身份,得从香菱的家世研究剖析。香菱未被拐卖前姓甄,名英莲。英莲和香菱这两个名字的构成有几层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意思就是谐音阴连,是说世俗中某个具体人物同社会形态化之间的某种关联,也即通过英莲这个人物塑造来象征潜藏在社会现实中的某种形态化思维活动,而这种形态化思维活动则是以某段历史背景为基本范畴的叙述方式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英莲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因李自成事件而被牵连进去的普通民众,也是李自成在书中的构成部分和补叙。我在<李纨之谜>中曾说:“但冯渊之死,除了说明李、张这类边缘人物因不公被主流彻底推向极端反面,从而成为被朝廷剿杀的绿林强盗外,还对被牵连进去的普通民众给予了公正性补叙。李自成的农民军最多时大概在百万之众,在成为反叛之前,他们都是明王朝的顺民,因此,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表象,而是直接塑造出了被人贩子拐卖的英莲,也即对在权力更迭中,被愚弄欺骗并且更具悲剧性后果的普通民众给予了更直观的悲悯情怀。”即此之意。

英莲初出场时三岁,三岁是以崇祯三年(一六三0年)李自成加入农民军不沾泥部为背景年代的定位性暗示,这种定位性暗示不能移作它解,否则就会扰乱后面的叙述结构而无法读懂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当然,这只是一个数字,它要靠很多具体的暗喻来补充完成,如开篇介绍的“十里街”,“十里”即实李,指李自成,也暗喻北京皇城十里长安街。“葫芦庙”的“葫芦”和度脱甄士隐的疯跛道人,在这里是以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这个李字作为暗示,是为了李自成这个人物而塑造的补叙性说明。疯跛道人在其他地方不作此解,此不述及。

甄士隐的嫡妻,也即英莲之母姓封,封氏之父封肃,是英莲(香菱)娘家背景也即英莲出身(出处)的关键性暗喻。封是封传的缩写,指古代官府发出的出境及投宿驿站的凭证,李自成加入农民军之前在驿站做驿卒,这里取其驿站之意,主要起暗示其身份的作用。肃即肃爽,又作骕驦,良马名,因李自成的生肖属马,再则肃又有拜之义,如书信中的肃启,谨肃等,是强调书信之义,因李自成作为驿卒,也负责信邮公文之差,甄士隐家大丫头姣杏的“杏”即信,都是为了李自成这个人物和农民军这一历史背景的特殊塑造,也即书中交待的“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夺田地,民不安生”的乱世之象,及那些“风流冤孽……造劫历世”的背景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贾雨村这个人物塑造,他是和甄士隐一起塑造的象征时代脉络的历史见证人,他自始至终伴随着全书故事的兴衰起伏,从某种角度说,他也是农民军政治素养的外化,从他的言行可以窥见和预见农民军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和取得政权后在治理国家政治中的具体表现。贾雨村姓贾名化,字时飞,号雨村,“化、时、雨”三字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化”者教也,是从君子的德行知识角度而言,但在贾雨村而言,只能是“以吏为师”的翻版,无论言传身教,都离君子远矣,他语境下的林黛玉苦不堪言。用一“村”字将他定位在山乡,除了李、张农民军这一新兴权力的背景性喻指外,也说明以贾雨村为代表的意识形态还处在暴力阶段的蒙昧状态,缺乏文明进化中的先进意识。

第四回“葫芦案”贾雨村对香菱遭遇的视若无睹,以及在冯渊案中对生命的漠视,正如在迎春曲子中说的:“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没有甄士隐的资助,就没有贾雨村的飞黄腾达,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奉献,就不会有官员政治的治理基础,国家形态就会动摇;可当贾雨村大权在握,正该用民众赋予他的权力为弱者伸张正义时,在报恩于民及权力稳固的予取予夺中,他选择了权力。“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俗世的诱惑太多,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君(甄士隐)恩”又算得了什么?留待以后再看吧。

这种人本来就不该坐上官位,贾雨村第一次丢官就是被参了一本,说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擅纂礼仪”是说李、张的另立政权,“虎狼之属”是匪、寇的另说,即贾雨村农民军身影的暗示。当然,“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则是古今专制腐败的通病,这里已经游离开农民军这一单指,而是通过作为贯穿全书起着经线作用的贾雨村这个艺术形象更多的揭示满清“承平盛世”下的强征暴敛,从历史的线性联系揭示两个专制政权在国家政治治理上的相似性。

第四十八回叙香菱入园事,紧接着平儿为贾琏找宝钗讨棒疮药,因叙贾雨村陷害石呆子案,将香菱同贾雨村并举,构成一种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线性结构,农民军在京城“刑辱晋坤,拷掠财物”被称为“匪”,但满清“承平盛世”下的这种暴敛行为同“匪”“寇”所为,在对民众生命财产的损害上并无二致。“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风村”的“风”即封,是为了喻示香菱同贾雨村之间的关联,也是所谓经线,或曰伏线。“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的,也不算什么能为。”正是揭示那种强征暴敛下“民命不堪”的暴戾到了何种无所忌惮的地步。“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这是京城民众(也包括在夺取政权中那些被烧杀劫掠和被屠城的民众)对农民军在京城的所作所为发出的愤恨和仇视。因此,从贾雨村在满清暴政现实中的“民命不堪”,就能明白当初李自成们为什么会走上造反之路。

弄清了英莲(香菱)与贾雨村的这种线性关联━━也可曰伏线,就不难明了甄士隐嘱贾雨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之意。为什么“十九日”是个黄道吉日?因为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大明江山易手农民军,李自成坐上皇帝宝座也。

英莲的“莲”是说莲藕(偶),指地下部分的根;英即花,与香菱的“菱”同指地上部分(菱是花的果实),是判词“根并荷花(菱)一茎香”的两个分叙。英莲也即阴连,以塘泥中藕节相连喻示李、张同在农民军共事的兄弟关系。第六十二回香菱玩斗草,说“我有夫妻蕙”,蕙即兰花,从来是山野乡村的代称,而“夫妻蕙”不过是“兄弟蕙”的另一说,主要强调兄弟二字。所谓莲藕(连理)是也。为什么斗草游戏一上来就介绍“观音柳”?这是为了强调“柳”字,因张献忠是延安柳树涧人,而观音的生日是二月十九,是以十九(三月十九农民军攻陷北京)作为时间坐标喻示时代背景。豆官说香菱:“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这个“大半年”就是以三月十九明朝倾覆为时间坐标,往前推大半年,即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那以后是顺治朝,李、张王朝的倾覆都是在顺治朝,而李、张同满清的关系就像豆官说笑的:“若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因涉及另一人物,当另文专叙。

庚辰本第四十八回脂砚斋批语香菱有句话:“试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香菱之父甄士隐一乡宦耳,外公封肃亦不过一小地主,同皇城根下有着皇亲国戚背景的贾家世族相比,无论如何不在一个层面,更莫说“不让迎、探”了,即便是庶出也不能比。将迎春与香菱并举,是以张献忠(迎春)同李自成(香菱)相较,虽说二人都建立过皇朝政权,但李自成毕竟在北京坐过龙椅,从这个角度看,“不让”或超过都说得过去。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甲戌本批“拆字法”,即桂字。“桂”指吴三桂,李自成正是被吴三桂赶出北京吊死在湖北九宫山上的。但“两地生孤木”应还有两地各生一个木之意,即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木字,是两个冤对碰到一起才使李自成功败垂成的。第七十九回宝玉说香菱:“虽如此说,但只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这是有感而发的。因为吴三桂降清(薛蟠娶夏金桂)正是李自成(香菱)的大限。戚序本第八十回回目“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即此之意也。续书却将金桂死于前(第103回),香菱死于后(第120回),真是不明就里。

香菱在小说中是个悲剧人物,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在她身上你感受不到黛玉那种痛彻骨髓的无奈和绝望,她对自己命运的不公缺乏反思和追究,而更多地表现在对既定生存状态的维持、顺从甚至满足上。在“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中,她更多地是想挤入那个诗情画意般的梦想世界,而对那种梦想世界语境中的内蕴却缺少相应的认识,“缘何不使永团圆”正是她对波云诡谲变幻无常的生存状态发出的疑惑和哀叹。她的悲哀在于缺少真知的辨析力和生存语境的创造力。而在黛玉的思维言行中,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痛彻心肺的灵肉的挣扎和抗拒。她对整个生存语境的拷问,对潜藏在“承平盛世”表象后的病态危机,有着深透的洞察和反思,并将在反思中的新知自觉地传化为对社会病态的抵触和抗拒。

“质本洁来还洁去,胜于污淖陷沟溪。”这等于自绝于那个满是病灶但却是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世俗社会。“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香菱无法想象和感受这种思想灵魂的拷问和折磨,只要能够生存,她可以同世俗社会与时俱进,而不必太过在乎社会形态和社会伦理的坚持或改变。

她无法企及黛玉的灵魂高度。

“这一次我执着面对 任性的沉醉 我并不在乎是错还是对 就算是执迷 我也执迷不悔 别说我应该放弃 应该睁开眼 我用我的心 去看去感受 你并不是我 又怎能了解 就算是执迷 让我执迷不悔 我不是你们想的如此完美 我承认有时也分不清真伪 并非我不愿意走出迷堆 只是这一次 这次是我而不是谁 要我用谁的心去体会 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 就算痛苦 就算是泪 也是属于我的伤悲 我还能用谁的心去体会 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 就算痛苦 就算是泪 我也执迷不悔 (<执着> 王菲)

黛玉不但要求世俗的现在,追问明天和永恒,更有对人性的褒扬和自我肯定。这都源于一次次被裹挟进时代风向的黛玉的觉醒和执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人生无常的慨叹,更是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隐忧和拷问!

(完)

                                                                        A清泉 草于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重庆市南岸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